查看原文
其他

史为乐:谈地名学与历史研究

史为乐 江西地名研究 2022-03-18

江西地名研究

关注



谈地名学与历史研究

文/史为乐

作者简介

    史为乐,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。兼任中国地名学研究会理事、地名考证专业委员会主任、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理事、《历史地理》编委等职。主要著有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(1949-1979)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(1949-2002)》等;主编有《中国地名语源词典》《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》等。


     地名学是研究地名的起源、语义、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。有的地理学者说地名学属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, 有的语言学者又说地名学是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。实际上,地名学是一个边缘学科,它与地理、历史、语言、民族等学科都有极其密切的关系。只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地名学加以研究,才有可能对这门学科有深人的了解。这里想着重谈一谈地名学与历史研究的关系。

      伴随人类活动的出现,必然要产生地名,有些地名可能与人类活动的历史一样久远。不过, 有的被一直沿用下来,有的屡经更改,有的则因自然环境的变化、民族的迁徙,被人遗忘了。在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,就记载着不少的地名。据陈梦家《殷虚卜辞综述》说:“卜辞记载的地名约在五百名以上”。随着考古发掘中出土甲骨的不断增多,甲骨文中的地名数目可能更多了。但在这些地名中,只有一小部分可以约略推定其大体方位或相对位置。


如:

孙诒让释作“商”。有人认为是指殷都安阳, 也有人认为是指河南商丘。


罗振玉释作“亳”。亳之中有所谓南亳、北亳和西亳,[1]究竟指何地,其说不一。


王国维释作“杞”。大体上即是后来的杞国, 在今之杞县附近。


董作宾释作“淮”。 陈梦家认为大致在淮阴或淮安附近之地。


      在甲骨文中,这类地名并不多;有些地名虽有解释,但很难说确指某地;也有一些地名的方位根本无从查考。但从甲骨文所见大量地名,说明我国有些地名确是渊远流长,这是无疑的。

      地名除了反映当地的地理环境外,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中,有些还带有鲜明时代色彩。如福建省的简称“闽” , 据《说文》解释: “ 闽, 东南越, 蛇种。”《福建通志》指出了《说文》的谬误, 说明是“以其地多虫, 多蛇, 非虫种、蛇种也” 。为什么被传为蛇种? 这显然是古代氏族社会中图腾崇拜的遗迹。古以闽地多蛇, 对蛇颇为敬畏, 故以蛇为图腾,相沿既久,后来就变成了地名。还有巴蜀的巴,古为巴国, 今四川重庆市辖巴县。据《山海经· 大荒北经》载: “西南有巴国,有黑蛇,青首,食象。” 《说文》解释: “巴, 虫也, 或曰食象蛇。”显然这也是一种对虫( 蛇) 的图腾崇拜。如果没有古代史的常识, 对这类地名是无法理解的。



     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, 地名的时代特征,表现是多方面的。试述几点:


一、因避讳而更改地名。


      在封建社会中, 帝王的地位权势是高于一切的, 为了突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, 不仅与当时皇帝同名、同字的地名要改, 就是与帝王的祖宗, 甚至连与皇后、皇太子同名、同字的地名也要改, 这称为避讳。因避讳而更改地名的事, 在每朝每代都屡见不鲜。

 例如:

浙江省嘉兴县, 秦为由拳县, 以由拳山得名。三国吴黄龙四年( 公元二三二年)有嘉禾生, 改禾兴县。赤乌五年(公元二四二年) 以避太子和讳,改嘉兴县。[2]


浙江省富阳县,本名富春县,因富春山得名。晋咸安二年( 公元三七二年)以避郑太后讳, 改名富阳县。[3]


江西省高安县,本名建成县。唐武德五年( 公元六二二年)以避太子建成讳,改名高安县。[4]


江苏省宿迁县, 本名宿预县。唐宝应元年( 公元七六二年)以避代宗李豫讳,改名宿迁县。[5]


浙江省乐清县, 本名乐成县。五代后梁开平二年( 公元九O 八年) 吴越钱氏以避祖讳, 改名乐清县。[6]


山东省博兴县, 本名博昌县, 莱阳县本名昌阳县, 河南省南乐县本名昌乐县,湖南省平江县本名昌江县, 五代后唐时俱因避李国昌讳而改名。[7]


湖北省咸宁县, 本名永乐县。宋景德四年( 公元一0 0七年) 以避宋太祖永安陵讳, 改名咸宁县。[8]


江苏省宜兴县本名义兴县, 湖南省宜章县本名义章县, 宋太平兴国初均因避宋太宗赵光义讳改名。[9]


山东省庆云县,本名无棣县。明永乐初, 以避成祖朱棣讳, 改名庆云县。[10]


河南省禹县,秦置阳翟县,金置钧州,因钧台为名。明万历三年( 公元一五七五年) 以避神宗朱翊钧讳,改名禹州。[11]一九一三年改为禹县。


湖北省天门县, 为了避讳更是不止一次地改名。汉代于此置竟陵县,五代后晋天福初因避石敬瑭讳改名景陵县,[12]清雍正四年( 公元一七二六年) 又因避圣祖陵讳, 改名天门县。[13]


      这里并没有将历史上所有因避讳而更改的地名全部列举出来, 但仅从列举数例就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中因避讳而更改地名的事, 何等复杂繁琐。


二、以皇帝年号命名地名。


      在封建社会中,有不少地名是用皇帝的年号命名的。在这类地名中,有些或废或改, 早已不为人们所熟知了; 但在今天的政区地名中, 也还有不少被保留下来的。

例如:

福建省永泰县,为唐永泰二年(公元七六六年) 所置, 以唐代宗李豫的年号“ 永泰” 为名。[14]


江西省兴国县,为宋太平兴国八年(公元九八三年)所置,取宋太宗赵炅的年号“太平兴国”中的“兴国”二字为名。[15]


陕西省淳化县,为宋淳化四年(公元九九三年) 所置, 以宋太宗赵炅的年号“淳化”为名。[16]


浙江省绍兴市,秦置山阴县,为会稽郡治。南宋绍兴元年( 公元一一三一年)置绍兴府, 以宋高宗赵构的年号“绍兴”为名。[17]


浙江省庆元县,为宋庆元二年( 公元一一九六年)所置, 以宋宁宗赵扩的年号“庆元”为名。[18]


上海市嘉定县,为宋嘉定十年( 公元一二一七年) 所置,以宋宁宗赵扩的年号“嘉定”为名。[19]


      可见,地名因年号命名,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。这类地名若不知其命名的来历, 也是无法理解的。


三、因封建迷信或封建统治者伪造的谶语、灵符之类命名地名。


      在封建社会中,有的帝王为了欺世愚民,传位万世, 而更改地名,据说,秦朝统治者以朱方邑有“天子气”,便命赭衣徒三千人,凿京岘南坑,以败其势,故名为“丹徒”。从此朱方邑成了丹徒县。[20]封建统治者甚至还伪造一些谶语或灵符之类,借以麻醉人民,以维护其反动统治。

例如:

山西省灵石县,为隋开皇十年( 公元五九O 年)所置。据《元和郡县志》载:“因(隋文帝)巡幸开道, 得瑞石, 遂于谷口置县, 因名灵石。”


河南省灵宝县, 为唐天宝元年( 公元七四一年) 由桃林县改。据《元和郡县志》载: “天宝元年, 于县南古函谷关尹真人宅掘得天宝灵符, 遂改县为灵宝。”(所谓“天宝灵符” , 实为陈王府参军田同秀假造, 参见《资治通鉴· 唐记》。)


江苏省宝应县,本名安宜县, 唐上元三年( 公元七六二年) 改名。据《旧唐书· 地理志》载: “肃宗上元三年建已月, 于此县得定国宝十三枚, 因改元宝应,仍改安宜为宝应。”

      所有这些,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玩弄的骗人把戏, 都是阶级社会的特殊产物, 但在地名上象几块化石似的被保留下来了。


四、与封建伦理、纲常名教有关的地名。


      在封建社会中,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,拚命鼓吹三纲五常、忠孝仁爱等一套封建伦理观念, 这在地名上也有所反映。

如:

河北省清丰县, 唐大历七年( 公元七七二年) 所置。据《旧唐书· 地理志》载: “以县界有孝子张清丰门阙, 魏州田承嗣请为县名。”


山西省孝义县, 唐贞观元年(公元六二七年) 由永安县改名。《元和郡县志》载: “因县人郑兴有孝义, 故以名焉。”


湖北省孝感县, 南朝刘宋孝建元年( 公元四五四年) 置孝昌县, 五代后唐同光二( 公元九二四年) 因避李国昌讳改名孝感县, 以所传东汉时孝子董永“孝行感天”的故事而得名。[21]

所有这些地名,我们若不了解过去的时代,也就是说,若不对这些地名作历史的考查,就不可能了解它的真正含义。



      通过对地名的研究,更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极其有用的资料,可以促进历史研究。

      首先,在我国地名的命名中,有一个传统的原则,即水南为阴、水北为阳,山南为阳、山北为阴,这对确定古城址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。但有的地名就今天的情况看起来和这个原则并不相符。如湖北汉阳, 按理应在汉水之北,但事实上却在汉水之南。经过查阅有关历史资料, 汉阳之所以名实不符,并不是命名有错误,而是汉水的水道, 历史上发生过变化。在明代成化以前,汉水是经汉阳之南注入长江的,明代成化年间汉水改道经汉阳之北注入长江。因此,汉阳也就名实不符了。据此,可以研究历史上水道的变迁。

      其次,在我国大量的地名资料中,保留有极其丰富的历史经济地理资料。例如:安徽省黟县,古时产石墨,县以此得名; [22]江西省铅山县,唐五代时因出铅而得名;[23]江西省瑞金县, 因唐五代以来为淘金之地而得名[24]。

      类似情形,在地理典籍中屡见不鲜。这些以物产命名的地名,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历史经济地理资料。

      复次,地名与民族活动也密切相关。不同民族的居住、迁徙都会在地名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。我们可以由此研究民族的迁徙、变化。例如,江浙一带地名中, 有于、无、余、句、姑等字头的地名, 如于潜、无钖、余杭、余姚、句容、姑苏等, “于” 、“ 句” 等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, 没有实义。这类地名证明江浙一带古代为越族居住地。又如壮(僮)族地名中有那、良、思等字。“ 那” , 壮语意为“ 田” ;“ 良” , 壮语意为“ 黄色” ; “ 思” , 壮语意为“ 村寨” 。带这类字的地名不仅广西壮族自治区有, 广东各地也有。现在广东省的恩平县原名思平县, 后讹为“ 恩平” ;顺德县治设在大良镇; 海南岛上的儋县治设在那大镇, 这“ 思” 、“ 良” 、“ 那” ,等字都是壮(僮) 族地名的残存。这说明广东境内一些地区在古代都曾经是壮( 僮 ) 族的居住地。

      再者, 地名对我们研究祖国的疆域变迁史也有极其重要的价值。例如,黑龙江以北、乌苏里江以东,历来是我国的领土。几千年来,我们的兄弟民族满族就居住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。这里留下大量的满族地名。后来这块地方被老沙皇侵占了去。这里的满族人不仅被强行迁到其他地方去,而且新老沙皇还把大量满族地名改掉,换上俄文名称。但是历史是抹杀不了的,人们只要查考一下这里原有的地名,就会了解满族开发、经营这块土地的历史,就会想起新老沙皇的侵略罪行。如黑龙江以北的布拉戈维申斯克,原名海兰泡,这是蒙语或满语与汉语组合的地名。“海兰”乃哈喇的转音,蒙语、满语意为“黑”, “泡”即水泡子,应是汉语。一八五六年海兰泡被沙俄强占,一八五八年《中俄瑷珲条约》签订后,侵略者为了庆祝他们掠夺的成功,改名为“布拉戈维申斯克”,意为“报喜城”。又如乌苏里江以东的尼满河,满语意为“山羊”。明朝政府在这里设过“亦麻河卫” ,清初杨宾著的《柳边纪略》中写作“ 伊瞒”。这地方直到一九七二年才被苏联改名为“达利涅列钦斯克”, 意为“远河”。地处黑龙江口外的库页岛, 现在苏联仍沿称“ 萨哈林” , 此名原为满语, 意为“黑”,是以“ 萨哈林乌拉” ( 即黑龙江) 而取名的。此地在《唐书》中称为“ 窟说”(“ 说” 音同“ 悦”) , 元明文献中称为“ 苦夷” ,历来是中国的领土。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沙俄侵略势力才达到这里。

      现在我国黑龙江省境内的爱辉县, 原来是由瑷珲河而得名。但这个瑷珲河并不在今爱辉县境内, 而是在黑龙江对岸的江东六十四屯界内, 那就是所谓老瑷珲[25] 。清康熙二十二年( 公元一六八三年) 设黑龙江将军, 治所就设在老瑷珲。后来由于沙俄的步步侵入, 康熙二十四年(公元一六八五年) 又于黑龙江西岸另筑瑷珲新城, 即今爱辉公社所在地。现在的爱辉县驻地己移至黑河, 更是一迁再迁了。今天我们研究地名学,探索爱辉县名的来历,就不能不想到被沙俄强占去的瑷珲河及江东六十四屯。所以,研究地名学对研究我国疆域变迁史能提供最可靠的证据。我们的祖先有注重地名的好传统,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有非常丰富的地名资料。但是从地名学来讲,在我国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, 我们对这些丰富的地名资料必须用大力去搜集、整理、研究,从各有关学科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, 就会使它发展起来。



注释:

[1]南亳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南, 北亳在今河南商丘县北, 西亳在今河南偃师县西。

[2]见《三国志· 吴志》及《水经注》、《太平寰宇记》。

[3]《水经注》。

[4]见《册府元龟· 帝王部· 名讳门》及《读史方舆纪要》。

[5]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。

[6]《嘉庆重修一统志》。

[7]《读史方舆纪要》。

[8] 《舆地纪胜》。

[9]《舆地纪胜》。

[10]《读史方舆纪要》

[11]《明史·地理志》。

[11]《嘉庆重修一统志》。

[12] 《清世宗实录》。

[13][14] 《太平寰宇记》。

[15] 《淳化县志》。

[16]《会稽志》。

[17]《明一统志》。

[18] 《读史方舆纪要》

[19]据《太平寰宇记》引《南徐州记》。《元和郡县记》所载与此略有不同。

[20] 见《读史方舆纪要》, 并参见刘向《孝子图》。

[21] 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。

[22] 《读史方舆纪要》。

[23]《太平寰宇记》、《赣州府志》。

[24]《瑷珲县志》。


文章作者:史为乐

文章来源:《历史研究》1982年第1期

文章转化:杨振

本期主编:黄卿

终校:程亮、李露萍

审订:张星


期待您的加入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